全国服务热线:15058717777
去气是指在钎焊过程中,通过加热或真空环境,使工件、钎料及夹具表面吸附的气体(如 H₂O、O₂、CO₂、油脂分解气等)以及材料内部溶解的气体(如金属中的 H、N)逸出的过程。其核心目的是:
避免气孔缺陷:气体残留会导致钎缝出现气孔、空洞,降低接头强度。
提升润湿性:去除表面吸附的气体和氧化膜,使钎料能充分铺展并与母材形成冶金结合。
防止污染:避免气体在高温下与材料反应生成杂质,影响钎焊质量。
物理脱附:表面吸附的气体在加热或真空环境中克服吸附力逸出(如室温下金属表面吸附的水蒸气,加热至 100℃以上即可脱附)。
化学分解:有机污染物(如油脂、切削液残留)在高温下分解为小分子气体(如 CO、H₂)并排出。
扩散逸出:金属内部溶解的气体(如钢中的氢)通过扩散至表面,在真空环境中逸出(需温度达到气体扩散激活能,如钢中氢扩散需加热至 300℃以上)。
因素 | 对去气的影响 | 控制要点 |
---|---|---|
真空度 | 真空度越高,气体分压越低,去气效率越高(如 10⁻³ Pa 真空度下,气体逸出速度是 10⁻¹ Pa 的 100 倍)。 | 根据材料类型设定真空度:普通金属钎焊需 10⁻²~10⁻³ Pa,高活性金属(如钛、锆)需 10⁻⁴ Pa 以上。 |
加热温度 | 温度升高加速气体扩散和脱附,但需避免母材过热软化或钎料过烧(如铝合金钎焊去气温度通常为 300~400℃,低于钎料熔点 50~100℃)。 | 分段升温:低温阶段(100~200℃)去除吸附水,中温阶段(300~500℃)分解有机物,高温阶段(接近钎焊温度)去除金属内部气体。 |
保温时间 | 保温时间需足够让气体充分逸出,但过长会导致晶粒粗大(如不锈钢钎焊去气保温时间通常为 30~60 分钟)。 | 根据工件厚度和材料确定:厚壁件或高熔点金属需延长保温时间(如钛合金构件去气保温 1~2 小时)。 |
工件预处理 | 表面油污、氧化皮会阻碍气体逸出,预处理(如脱脂、喷砂、酸洗)可显著提升去气效率。 | 采用丙酮或乙醇脱脂,喷砂去除氧化皮(如铜合金钎焊前需用硝酸溶液酸洗)。 |
航空航天领域:钛合金发动机部件钎焊前需在 10⁻⁴ Pa 真空度下,300~400℃去气 2 小时,避免氢脆。
电子器件封装:陶瓷 - 金属钎焊时,去气可防止内部气体导致的芯片失效(如功率器件钎焊需在 10⁻³ Pa 下,150℃去气 1 小时)。
吸气是指在钎焊过程中,通过引入 “吸气剂” 或利用材料自身特性,主动吸附真空炉内残留气体(如 O₂、N₂、H₂),维持高真空度并净化环境的过程。其核心作用是:
维持真空稳定性:弥补真空系统泄漏或材料持续释气导致的真空度下降。
减少氧化风险:吸气剂消耗残留氧气,防止高温下母材和钎料氧化(尤其对活性金属钎焊至关重要)。
提升接头性能:净化的真空环境可避免气体与钎料反应生成脆性相(如钎焊铜时,残留氧会形成 Cu₂O 降低接头韧性)。
类型 | 常见材料 | 吸气机制 | 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金属吸气剂 | 钛(Ti)、锆(Zr)、铌(Nb) | 高温下与气体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: Ti + O₂ → TiO₂,Zr + N₂ → ZrN。 | 高真空钎焊(10⁻⁴ Pa 以下),如钛合金、高温合金钎焊,通常制成箔片或颗粒放置在炉内。 |
非蒸散型吸气剂(NEG) | 锆铝 16(ZrAl16)、锶钡合金 | 常温下通过表面吸附气体,加热后活性增强,形成吸附层或化合物。 | 中真空钎焊(10⁻²~10⁻³ Pa),可制成块状安装在炉壁,如不锈钢钎焊炉中放置 ZrAl16 块。 |
蒸散型吸气剂 | 钡(Ba)、钽(Ta) | 加热时蒸发形成金属薄膜,与气体反应: Ba + H₂ → BaH₂,Ta + O₂ → Ta₂O₅。 | 超高真空钎焊(10⁻⁶ Pa 以上),如半导体器件钎焊,通过加热蒸发钡丝形成吸气膜。 |
吸气剂用量:根据炉腔体积和预期真空度计算(如 1m³ 炉腔维持 10⁻⁴ Pa 需 0.5~1kg 钛吸气剂)。
放置位置:吸气剂需靠近工件但不接触,确保气体扩散路径短(如卧式真空炉中,吸气剂可放置在加热室两侧或底部)。
激活温度:金属吸气剂需加热至激活温度(如钛吸气剂激活温度为 400~600℃,需在钎焊保温阶段保持此温度)。
吸气剂再生:部分吸气剂(如 ZrAl16)可在真空下加热至 800℃再生,重复使用(再生周期通常为 5~10 次钎焊循环)。
核工业燃料元件钎焊:使用锆吸气剂在 10⁻⁵ Pa 真空下吸附残留氮气,避免燃料包壳与氮气反应生成脆化相。
金刚石刀具钎焊:采用钛吸气剂消耗氧气,防止高温下金刚石碳化(钎焊温度 800~1000℃时,吸气剂需提前激活)。
在真空钎焊中,去气和吸气是相辅相成的工艺环节:
去气为吸气创造条件:先通过去气去除工件表面和内部气体,减少后续吸气剂负担;
吸气保障去气效果:吸气剂持续净化炉内残留气体,防止去气后的工件再次被污染;
工艺优化:对于高要求钎焊(如航空发动机叶片),需先在低真空(10⁻¹ Pa)下加热去气,再升高真空度(10⁻⁴ Pa)并激活吸气剂,确保接头无气孔且无氧化。
风险类型 | 原因 | 对策 |
---|---|---|
去气不彻底导致气孔 | 真空度不足、升温速率过快 | 检查真空泵性能,采用阶梯式升温(如 10℃/min 升至 200℃,保温 30min 再升温)。 |
吸气剂失效导致氧化 | 吸气剂用量不足、未激活 | 按炉腔体积计算吸气剂用量,确保吸气剂温度达到激活点(如钛吸气剂需维持 500℃以上)。 |
去气与吸气时序错误 | 吸气剂提前消耗或滞后激活 | 制定时序控制程序:先抽真空去气,再在钎焊保温阶段激活吸气剂(如温度达到钎焊温度后保持 10 分钟再激活)。 |
通过精准控制去气与吸气工艺,可显著提升真空钎焊的接头强度、致密性和可靠性,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(如航空航天、半导体)中不可或缺。